【845.net.cn】2022年已经走到了岁末,随着倒计时的临近,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年,我们见证了无数的变化,我们为年初的北京冬奥会和年末的卡塔尔世界杯两场世界性体育盛会而助威呐喊,也为天宫空间站的建成和C919的首飞而欢呼雀跃。
在这一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影音娱乐,亦或是交通出行,相比2021年都有了不小的变化。
在消费数码领域,智能手机无疑还是各家厂商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数据显示,今年来全球手机市场已经开始陷入行业低谷,厂商之间开始在存量市场展开激烈争夺,不过这也让以苹果为首的高端手机厂商都不得不开始推出新的”黑科技“来吸引消费者。全球经济下行的走势也让科技圈不少曾经的老牌厂商陷入困境,而各种收购事件也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
2022年也是新技术迎来爆发的一年,直播带货行业依旧在快速发展,但是同样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更是贡献了不少“翻车”名场面,让人们对于主播和商家的信誉产生了怀疑。而在真人之外,虚拟人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虽然元宇宙在2022年并未像此前那样大火,但是基于元宇宙和AI技术生成的虚拟人却在今年迎来爆发,在影视、游戏、传媒等众多行业,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在疫情、失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少人可能会觉得2022年是一个让人“emo”的一年,不过和身价暴跌、旗下企业陷入困境的科技圈大佬相比,相信他们的经历能够让你找回一些对生活的渴望。当然,电子游戏也是走出“emo”的一大法宝,2022年也诞生了例如《艾尔登法环》这种有口皆碑的3A大作。对于广大游戏玩家而言,这些2022年叫好又叫座的游戏一定不要错过。
2022年,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最明显的便是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渗透率不断提升,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燃油车已经走向了时代的终点,2022年依旧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高人气车型,相信想要购车的你不会错过。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对决也让2022年的国内汽车圈变得非常热闹,因此也出现了不少热点事件,甚至连刘德华都莫名“躺枪”。
企业收购
不管怎样,2022年即将和我们“Say Goodbye”,作为每年的保留栏目,CNMO特地推出了“2022!盘它”系列专题,而此文,将聚焦“科技圈年度收购事件",为大家献上2022年关于该领域的终极盘点。
刚刚过去的2022年,在整体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因为经营不善悄然退出市场。有的企业乘风而起,收购其他企业完成业务扩张。一时之间,整个科技圈也是迎来新的洗牌。不过,虽然2022年一整年科技圈有着不少的收购事件,但是有些仅仅存在传闻之中迟迟未能落地。有些则是来回拉扯,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修成正果。在此,CNMO就2022年度科技圈收购案中值得一说的事件进行简单盘点,让你看看2022年度谁才是笑到最后的大赢家。
一、微软收购暴雪(1月18日微软宣布计划收购暴雪)
作为全球知名的游戏公司,暴雪今年因为合作版权到期宣布暂停中国区暴雪游戏的运行以及微软宣布收购暴雪在国内受到了诸多网友的关注。今年1月18日,微软公司正式宣布计划以每股95美元的现金收购游戏开发和互动娱乐内容发行商动视暴雪。此次交易总金额更是高达687亿美元,在收购完成后,暴雪旗下《魔兽》《暗黑破坏神》《守望先锋》等游戏版权都将被微软据为己有。微软表示,若此次收购暴雪成功,将成为世界上收入第三高的游戏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索尼。
微软收购暴雪
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让微软收购暴雪成为了悬而未决的事件。3月份,美国FTC要求微软提供收购动视暴雪的信息,并对该公司收购暴雪展开深入的反垄断审查。7月,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宣布对微软暴雪收购案开启调查,防止该公司因收购成功后出现垄断情况。
今年7月,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宣布对微软暴雪收购案开启调查。CMA表示,担心收购动视暴雪会进一步壮大微软,从而任由其垄断行业;11月,欧盟委员会表示鉴于微软公司和动视暴雪各自在软件市场和游戏领域的地位,此次收购后产生的影响无法估量,将对微软收购暴雪进行调查;12月,多名游戏玩家在美国旧金山法院对微软提起诉讼,表示微软完成收购后,将非法压制主机游戏行业的竞争。
暴雪旗下部分游戏
尽管微软就此事进行了多次回应,但是依旧难以改变各大监管机构的认识。也正因如此,微软收购暴雪一事也是无限期延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至少在短期内,微软要想彻底拿下暴雪并不可能。后续若微软能够说服监管机构,这一收购案或许能够迎来一个完美的结局。反之,这一收购设想,终将只能是一个泡影。
二、英伟达收购ARM(2月8日英伟达宣布取消收购ARM)
英伟达收购ARM一事,时间跨度高达十几个月。2020年9月,英伟达高调宣布将以4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ARM,并表示收购拟约在18个月内完成。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18个月限期到期之后,英伟达也是无奈宣布将取消收购ARM。据了解,此次英伟达之所以未能顺利收购ARM同样是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反对,导致进展缓慢。
英伟达收购ARM
由于该事件时间跨度过久,在此CNMO仅对2022年该事件的相关进展进行简述。今年1月份,随着收购截止期限将近,英国反竞争监管机构正考虑阻止英伟达斥资400亿美元收购ARM的交易。更有消息表示,由于监管部门的阻碍英伟达或许将放弃收购想法。虽然该消息在此后遭到了英伟达的反驳,但是后续事态的发展,还是让这一反驳看起来十分可笑。
2月8日,英伟达宣布将终止从软银手中收购ARM。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收购事件的停止,英伟达被迫产生了13.6亿美元的损失。不过,鉴于ARM在芯片方面的优越性,英特尔在后续依旧表示,如果有财团愿意收购ARM,英特尔愿意参与其中。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英特尔收购ARM已经已无法实现,双方后续或许将在业务上开展更多的合作,从而提升双方在半导体行业的行业地位。
三、AMD收购赛灵思(2月14日AMD完成对赛灵思的收购)
芯片圈的收购案件,似乎总是有着超长的周旋期。2022年度除了英伟达收购ARM,芯片圈还有一大收购案值得盘点,那就是AMD收购赛灵思。
AMD收购赛灵思
这场收购案件要溯源至2020年10月9日,彼时有消息称AMD或将收购芯片制造商赛灵思。按照市值估算,这场收购案交易额将超300亿美元。随后,有消息表示AMD股东同意以3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赛灵思。然而,这一事件要比想象中更为复杂。2021年4月8日,外媒报道AMD和赛灵思的股东投票批准了这次收购。不过,该交易还需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
赛灵思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AMD先后通过了欧盟以及英国监管部门的批准。最后在中国监管部门附加限制性条件后,这一收购案得以继续进行。2022年2月10日,AMD发文表示,已经获得了有关收购赛灵思的所有必要批准,预计在2月14日完成收购。2月14日,AMD宣布完成对赛灵思的收购。此次收购将以全股票交易方式进行,最后交易额达到了498亿美元。
四、京东收购德邦快递(3月13日京东宣布完成对德邦快递的收购)
德邦快递自成立以来,便专注于大件物体配送。然而单一的业务结构,让德邦快递在物流界屡屡受挫,营收更是接连下滑。在这种情况下,德邦领导人也是不愿再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经济自救。并入京东门下,则是德邦快递选择的“重生之路”。
京东收购德邦快递
今年1月,某业内人士爆料,京东方面或将收购德邦。随后,德邦快递就此事进行了回应并表示消息不实。2月28日德邦快递发布停牌公告,称控股股东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德邦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划与股权结构变动相关的重大事项,预计将停牌2个交易日。3月2日,又有消息表示京东已经完成对德邦快递的收购,德邦快递董事长兼总经理崔维星将退出,京东将委派高层接手。有意思的是,针对此事德邦快递再次回应表示,一切以公告为准。
德邦快递
然而在随后的3月13日,京东物流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将以89.76亿元收购德邦控股99.99%的股本权益,占德邦已发行股本的约66.49%。后续双方将在快递快运、跨境、仓储与供应链等领域展开深度战略合作。此外,京东表示双方在合作后,将继续保持品牌和团队独立运营,战略和业务方向整体保持不变。这一公告,直接将德邦物流最后一块“伪装布”轰然掀下。
此后,则是京东对德邦物流的一系列改组。其中包括7月份完成的对德邦控股的股本权益的收购以及10月份一众京东高管空降德邦物流。随着德邦物流领导层的大换血,德邦正式成为了京东的附属公司,并为京东提升快递运力贡献了卓越的力量。
五、Broadcom博通收购VMware(5月26日博通宣布收购VMware)
既然是年度收购案盘点,Broadcom博通收购VMware这场预计花费610亿美元的收购案绝对不能错过。今年5月,有消息表示博通正在谈判以6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VMware。而这一消息很快便得到了官方的证实,5月26日博通宣布将以610亿美元现金或股票收购云服务提供商、虚拟机软件巨头——VMware。而在此后,虽然有其他公司准备参与此次收购VMware的竞争,但是在收购预算方面,博通给的实在是太多了!而在8月31日消息,博通首席执行官陈福阳现身VMware的大型年度会议VMware Explore,似乎进一步证明这一交易即将完成。
Broadcom博通收购VMware
众所周知,一旦出现这种超大型并购案,少不了的一定是监管部门的审查,而此次博通收购VMware一事自然也少不了。在博通宣布将收购VMware后,欧盟以及英国竞争监管机构便介入其中,开启长期反垄断调查。时至今日,这一收购案还没有彻底完成。监管机构的审查是博通与VMware产生连接的最后一关,在通过相关机构的监管后,这一收购大概率能够顺利进行。反之,则很难预期这一事件的走向了。
六、吉利收购魅族(7月4日吉利与魅族签约确定收购魅族)
如果要评选今年最不可思议的收购案件,吉利收购魅族一定是首选。如果放在前几年,你说吉利要收购魅族,大众可能只会淡然一笑,认为这是在扯淡。然而随着魅族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失利,吉利这一汽车公司也有了与魅族这一手机公司产生交集的可能性。
今年1月21日,有消息表示,吉利集团旗下手机公司正与手机厂商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多位接近交易的人士表示:“交易还在进行中,正在做尽职调查”。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随后,吉利也是就此事进行回应,表示对市场传闻不予置评,目前星际时代高端手机研发业务正在有序进展,希望打造开放融合的生态伙伴关系。不难看出,在此次回应中,吉利没有否认或将收购魅族。
魅族手机
而在传闻出现后,有关吉利收购魅族的动态却犹如石沉大海,再也没有相关的进展。直至5月5日,不少知名数码博主相继发文表示,“多方信息显示,魅族确定是被收购了,收购方很重视Flyme系统”“魅族已经被吉利收购,吉利准备做高端手机”。而这一消息,也是进一步印证了吉利将收购魅族,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些数码博主肯定是获取到了相关信息后才敢发文。
随后发生的事也进一步佐证了吉利将收购魅族。6月13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案案件公示。公示信息显示,星纪时代已与魅族科技以及涉及交易的股东签署协议,星纪时代拟收购珠海魅族79.09%的股权。
吉利收购魅族
7月4日消息,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在杭州举行战略投资签约仪式,星纪时代取得魅族科技79.09%的控股权。至此属于珠海小厂的故事正式迎来结束,魅族迈入发展新纪元。此后,魅族车机系统、魅族19系列主理人以及正式官宣的魅族20系列等事件,无一不在彰显着魅族的新气象。对此,不少网友也是表示,相信在吉利的带领下,魅族能够重振旗鼓,夺回曾经的市场地位。
七、Adobe收购Figma(9月15日Adobe宣布与Figma签署收购协议)
作为一家世界著名的软件公司,Adobe旗下的PS、Flash等软件对设计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时至今日,不少设计师都会使用Adobe旗下的软件,来帮助自己提高生产效率。而在2022年,这一公司也是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Adobe
9月15日,Adobe宣布,已与初创公司Figma签署最终的收购协议,将以约200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Figma,后者是一家开发“在线设计协作工具”的初创企业。根据协议,在这约200 亿美元的收购金额中,其中一半为现金,一半为股票。而这一交易,Adobe预期最快将在2023年完成。
Adobe旗下软件产品
与其他收购案的百转千回略有不同的是,Adobe的收购显得祥和不少。截至目前,仅有美国司法部对Adobe收购Figma一事进行了反垄断调查。除此之外,Adobe收购Figma的整体事宜都在稳步推进。Adobe与Figma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因此Adobe表示有信心能够通过监管机构的审核,并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此次交易案件。
八、腾讯收购黑鲨(10月10日传腾讯放弃收购黑鲨)
最后给大家盘点的,是国内互联网公司巨头与游戏手机黑鲨的收购事件。今年年初,互联网上便有消息传出,腾讯拟收购游戏手机公司黑鲨科技,收购后,黑鲨整体将并入任宇昕主导的腾讯集团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业务重心也将从游戏手机转向VR设备。此后不久,又有消息传出腾讯将耗资27亿收购黑鲨科技。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收购事件目前尚处于洽谈阶段,后续是否会落地目前仍不确定。
腾讯公司
黑鲨公司
随着时间来到5月份,消息称由于这一收购事件一直未能获得批准,腾讯已放弃收购黑鲨科技。值得一提的是,彼时腾讯已经对黑鲨进行了投资,但是是否会中止收购,腾讯并未对其进行回应。10月10日,黑鲨疑似因为腾讯搁浅收购计划,大幅收缩岗位数量,裁员比例近50%。对此,黑鲨CEO罗语舟回应称,无可奉告。至此,腾讯收购黑鲨的事宜便再无新动态,最终的结果变成了“无事发生”。无论是腾讯还是黑鲨,目前都还在保持着此前发展的正常节奏,仿佛这场收购事件,仅是一场传闻而已。
九、马斯克收购推特(10月26日马斯克完成对推特的收购)
此前不久,随着马斯克正式入驻推特大楼,这场持续了半年之久的收购闹剧终于迎来了结束。据CNMO了解,此次马斯克收购推特共计花费了440亿美元,马斯克为此也是煞费苦心。在长达半年的拉扯之后,马斯克才终于完成了此次收购。
马斯克收购推特
将时间拉回2022年1月份,从1月31日开始,马斯克开始每天悄悄买入推特的股票,直至3月份马斯克持有推特股份比例达到了5%。随后的4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了推特股份相关信息,表示马斯克持有推特高达9.2%股份,成为推特单一最大股东,消息一出直接为推特股价带来了30%的涨幅,随后推特CEO帕拉格·阿格拉瓦尔更是邀请马斯克加入董事会。需要注意的是,马斯克在此期间曾被禁止收购推特超过14.5%的股份。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他完全控制董事会的情况出现。随后,马斯克拿出465亿美元的融资凭证,为马斯克收购推特奠定了基础。
马斯克持有推特股份份额
然而这一事件却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随后的5月份,马斯克发文表示,因正在等待支持“垃圾或虚假账户只占用户的5%以下”的详细计算结果,将暂时搁置收购推特。而这一言论,直接将推特股价干掉了25%。6月6日,马斯克对推特发出警告,称他对推特垃圾邮件和虚假账户的情况表示担忧。马斯克认为,推特拒绝披露垃圾邮件和虚假账户的具体数据,是在积极抵制和阻挠他的信息权利,后果可能会是合并协定终止。6月9日,推特计划向马斯克提供他要求提供的数据,并表示会继续和马斯克合作,完成他们之间的收购交易。
7月8日,马斯克表示,将终止对推特的收购,理由是推特严重违反了协议中的多项条款。随后,推特也就马斯克终止推特的收购提起了诉讼,并表示马斯克应该履行收购推特的义务。7月底,美国法官宣布马斯克收购推特案将于10月17日至21日审理。
推特CEO马斯克
8月30日,马斯克的顾问正式向推特发送了终止收购函,正式通知协议终止。9月份,马斯克停止收购推特一事又有了新进展,马斯克的律师表示,由于推特公司最近与一名举报人达成协议并向其支付了775万美元,马斯克440亿美元收购推特公司的协议实际上已被终止。
你以为,这一闹剧将在此次画上句号了吗?事情自然没有这么简单。10月4日美国证交会最新公布的文件显示,马斯克正推进以每股54.20美元的原价收购推特公司,并要求推特停止诉讼。最后,法官推迟原定10.17的庭审日期,要求马斯克在美国东部时间10月28日17点前完成这宗并购交易。若届时仍未完成交易,将安排11月份的庭审日期。随着时间来到10月26日,马斯克也是赶到最后时限之前,完成了推特的收购。
马斯克入驻推特总部大楼
至此,这位世界首富马斯克和世界上知名的社交平台推特的故事终于迎来了结束。而在入驻推特后,马斯克也是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将推特变为另一个“微信”。诚然,这场收购闹剧充满了各种曲折,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马斯克也许真的能够为大众带来一个极具个性的全新社交平台——“推特”。
十、JIP收购东芝(11月8日JIP向东芝提交正式收购方案)
东芝作为全球知名的综合电子电器企业,自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上百年。然而,时间的逝去却没能给这家公司带来璀璨的未来,反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没落。自2021年开始,就曾有消息表示东芝或将迎来收购。而在随后到来的2022年,我们再度看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收购拉锯战。
东芝公司
2022年2月7日,东芝公司宣布将分拆为两家公司,并出售公司非核心资产,而这一决定遭到了公司股东的强烈反对。3月25日东芝股东否决公司拆分计划,并针对私有化传闻做出回应,称公司从未考虑过私有化决定。随后,东芝开启重振持续混乱的经营而实施的包括退市在内的战略公开征集活动,而日本私募投资基金Japan Industrial Partners(下文简称JIP)在此时出现在了大众眼前,并表示将和日本投资公司一起竞购东芝。
不过,JIP与日本投资公司在此次因收购事宜出现了意见分歧,转而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而以JIP为核心的日本企业联盟则计划以2.8万亿日元收购东芝,收购价比东芝目前2.22万亿日元的市值高出约26%。10月24日,JIP改变了收购预算,降至2.4万亿日元。11月8日,JIP向东芝提交正式收购方案。决定以2.2万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东芝的全部股票,将该公司私有化。12月16日,东芝表示公司目标是尽快与潜在合作伙伴达成协议。目前,这一收购案还没有彻底迎来结束,最后将会以怎样的结局迎来落幕依旧还是未知数。
写在最后
以上,便是CNMO在此盘点的2022年度十大收购案件。当然,科技圈在变化莫测的2022年还有着诸多的变化,各类收购案件也并不在少数。在此,CNMO便不再一一讲诉。总而言之,在2022年,世界环境的变化让诸多企业被迫进行变化,从而让我们见证了诸多企业的“悲欢离合”。有的企业在被收购后迎来大洗牌,重获新生。有的企业在收购传闻中稳步发展,继续保持前进。无论如此,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各大科技公司还将继续保持着前进的步伐,并为诸位消费者带来更加便利全面的服务。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只供参考之用。本网站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毋须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本网站在此声明,不承担用户或任何人士就使用或未能使用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或任何链接所引致的任何直接、间接、附带、从属、特殊、惩罚性或惩戒性的损害赔偿。